为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提升全市应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推动气象防灾减灾技术与应对气候变化最新成果技术交流及相关科技成果实际应用,依托海智基地平台,结合通辽市人才创新创业周活动,于8月29日举办通辽市气象防灾减灾技术与应对气候变化学术交流会。活动由通辽市科协、通辽市气象局主办,通辽市气象学会、通辽市气象台、通辽老科协、市农学会、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通辽防沙治沙暨沙产业协会承办,特邀中国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布和朝鲁,自治区气象局二级正研级高工、中国气象局“百名”首席预报员孟雪峰作专题报告。通辽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王玉龙出席并致辞,相关协会和高校共70余人参会。
王玉龙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气象学会近年来在科普宣传、学术交流和建言献策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他强调,本次学术交流会以“守牢人民生命安全底线,助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主题,旨在汇聚国内外气象领域专家,共同围绕气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沿技术、创新成果与实践路径开展深入探讨与交流。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合作,推动更多先进气象科技成果在通辽落地转化,为全面提升我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注入强劲创新动力。
专题报告会上,两位专家分别以《东北冷涡活动异常的成因机理及机器学习预测方法》和《内蒙古灾害性天气预报指标机理研究》为题,系统总结了河套气旋暴雨、强对流触发、暴雪等典型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机制与预报关键技术,揭示了本地化预报指标的科学内涵,为提高通辽市防灾减灾能力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其中,针对东北冷涡这一影响区域天气气候的关键系统,深入分析了其活动异常的内在成因机理,并创新性引入大数据模型学习预测方法,为提高东北冷涡预报准确性、增强区域防灾减灾与气候应对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本次学术交流会是积极落实《自治区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精神、服务地方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市科协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更高水平、更广范围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终审 | 马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