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市科协紧扣"四服务"职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每一项工作、每一次服务,通过思想引领、平台搭建、协同攻坚、创新传播,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科技沃土上绚丽绽放。
深植思想根基,筑牢共同体意识“压舱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通辽市科协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刻领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精心制定《关于在全市科协系统及基层组织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施意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行动计划》等文件,构建起“党组负总责、科室抓落实、全员齐参与”的工作链条。通过专题研学、定期测试等多种形式,干部职工反复研学党的民族理论,推动“四个与共”理念入脑入心,确保民族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
搭建交融平台,激活民族团结“动力源”
在鲁北第六小学,科普大篷车刚停稳,蒙汉双语的讲解声就此起彼伏。瞬间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这辆“流动的民族团结课堂”已深入城乡达200余次,既讲科学知识,更讲各民族互助故事,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道理讲到群众心坎里。“润心北疆”活动中,心理专家与蒙古族老人、汉族青年围坐一圈,用双语互动游戏化解隔阂;科技小院里,汉族专家跟着蒙古族农牧民学认草原植物,蒙古族老乡向汉族技术员请教种植技巧,7900余亩试验田,成了各族群众共学共研、共享丰收的“同心田”,让共同体意识在携手实干中愈发牢固。
凝聚协同合力,织密团结奋进“一张网”
科技小院里,各族科技工作者打破学科壁垒、跨越民族界限,共同攻关玉米改良、肉牛养殖等技术难题,把论文写在通辽大地上,用科研成果赋能各民族共同发展。市科协推动16个所属学会实现党建全覆盖,7个业务主管学会建立党组织,以“党建强会”促“民族团结强业”。“最美科技工作者”宣讲台上,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讲述与汉族团队攻克草原生态难题的经历,汉族农艺师分享向少数民族群众传授技术的故事,9场宣讲让千余名师生明白:“各民族共同奋斗,才是国家发展的密码。”
创新传播方式,奏响共同体“主旋律”
推出“新吉乐”的科普短视频节目,以蒙古族小男孩动漫形象,讲解农业科技、健康知识、普法宣传等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各民族一家人”的理念。通辽市“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 助力乡村振兴”行动“1+3”工作中,25名科技人才扎根76个嘎查村,既教技术,也传政策,让2600余户农牧民明白“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为让科学照亮草原,“草原轻骑兵 科普万里行”开展34场活动、200余场偏远地区培训,让7万群众特别是3万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科学知识不分民族,团结进步才是坦途。”
从草原深处的科普宣讲到实验室里的并肩攻关,通辽市科协以科普为笔,在科尔沁大地上描绘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画卷。每一次技术传授都连着民族情谊,每一场互动交流都加深共同体认知,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科学普及中落地生根。
来源 | 通辽市科协 党政综合办公室 刘博弘
终审 | 马秋洋
下一篇:邬君明调研库伦旗科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