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道中华

火了几千年!谈中国文化,就不能不谈它

来源:通辽市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24-09-11 点击量: 0
字体:[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21

22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服

前不久落幕的2024年巴黎奥运会,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体育盛会,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红的独特魅力。如果你仔细留意会发现,中国运动员在领奖时穿的领奖服上有着满满的细节!不仅融合了龙鳞”“龙须等元素,还使用了刺绣等工艺,在这个高光时刻向世界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与瓷器、丝绸、茶叶一样,刺绣工艺也是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的风俗,过去的女子们不能出门工作,也不用上各类辅导班,因此从小就在家学习纺织刺绣。刺绣俗称绣花,无论是自穿自用、传情达意,亦或是补贴家用,都是一项拿得出手的技艺。

23

刺绣。(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要说中国刺绣为什么这么牛?可不是花花绿绿的针脚、形形色色的花鸟图案那么简单,这背后,是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

古代绣女们也许不会想到,她们手中的一针一线,一穿就是几千年。穿出的是不同人心目中栩栩如生的画面,是不同时代的审美和精神追求,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

24

潮州刺绣 李宏复 摄

刺绣火了几千年,爱美之心古已有之

早在四五千年前,聪明勤劳的中国人就开始养蚕、缫丝。蚕丝带动了丝织品的出现,刺绣工艺也逐渐兴起。爱美之心古已有之,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当我们向上追溯刺绣的发展史,一条清晰而完整的脉络向我们展开。

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和织锦工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上层有衣以文绣为尊的风气。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信期绣、乘云绣和长寿绣三种汉代刺绣,还有茱萸纹绣、云纹绣、方棋纹绣等。这些专用名词的出现,说明当时的刺绣水平已可以用出神入化形容。

25

▲西汉乘云绣 长沙马王堆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26

北朝绢地团花纹绣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盛行,从而拓宽了刺绣的题材,善男信女们往往不惜工本,以绣佛像来积功德。

隋唐时期,民间的织绣生产几乎遍及全国,刺绣技艺越来越卷,很多妇女都要学习女红,甚至在孩童时就开始学习刺绣技艺。

宋代,皇家设文绣院,掌纂绣,由宫廷画院设绣画专科,专门依样绣制当时院画名家的作品。刺绣针法以追摹原作的笔墨线条、色彩浓淡和院画风采气韵为准绳,力求逼真再现书画原貌。近十种针法演绎出数百种刺绣技法,使作品完全进入艺术欣赏范畴。

27

在辽、宋、西夏、金等政权并立时期,刺绣以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为基础,融会吸收了中原文化特色,刺绣技艺在交流融汇中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元代刺绣技术趋于成熟,这一时期最有特点的是用金线绣制生活用品及装饰品。

明朝,江南的桑蚕经营蓬勃发展。明朝廷在南京、北京分设两处织染局,各种王室绣品、章服、补子等,需求量空前。随着社会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大,刺绣世俗化的趋势日增。

28

明朝刺绣

清代,刺绣技术再升级,绣物品种之多,名目之繁,用料之精,花工之多,价银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初,我国刺绣史上迎来一个标志性时刻:《雪宦绣谱》一书面世。这本书详细记录了刺绣所用的工具、刺绣技法、审美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将刺绣从纯粹的审美趣味提升到系统化的理论层次。

中国刺绣远不止“四大名绣”

“四大名绣”是中国刺绣的突出代表,苏绣的细腻精巧、蜀绣的立体艳丽、粤绣的富丽华美、湘绣的形神兼备,一针一线都在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

然而,中国刺绣的代表远远不止“四大名绣”。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刺绣工艺几乎无处不在,各种刺绣百花齐放,承载着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文化交融的故事。

刺绣、挑花是苗族人民美化生活不可或缺的工艺。苗绣种类丰富、构图讲究,绣品往往采用平绣、锁绣、辫绣等多种绣法完成,刺绣工艺也影响到周边的瑶、布依、侗等民族。

29

苗族刺绣。李宏复 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群众以蚕丝缠绕马尾为刺绣原材料,多用于绣制具有浅浮雕感的龙、凤、鱼、蝴蝶、葫芦、南瓜等纹样。

30

水族童帽 李宏复 摄

具有西北高原特色的土族盘绣已有千年历史,其颜色搭配、针法运用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做盘绣的土族妇女不用绣架,一针二线,上盘下缝,徒手完成。她们绣制的绣品精密、厚实、华丽,能保持较长时间不松线、不褪色,结实耐用。

31

土族盘绣 李宏复 摄

彝族刺绣以其独特的色彩搭配而闻名;

瑶族挑花刺绣善于运用线条和几何图案来装饰;

维吾尔族刺绣以其精美的花卉图案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著称;

藏羌织绣流传于四川阿坝、甘孜一带,融合了藏族编织、挑花刺绣羌族刺绣两种国家级非遗技艺……

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刺绣技艺相互借鉴、补充、渗透的现象比比皆是。

32

宋末元初,松江府乌泥泾人黄道婆到崖州30年,向当地黎族妇女学习棉纺技艺,将技艺提升到“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新高度。黄道婆回到松江府后,指导量产的“松江布”行销全国。可以说,“松江布”就是黎、汉两族纺织技术交流的结晶。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后,蒙古族刺绣受中原刺绣的影响,刺绣纹样题材更加丰富,花卉禽鸟纹样占很大比重。

33

蒙古族刺绣 李宏复 摄

现代人也爱刺绣,中国刺绣频频“出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刺绣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等。当下,绒线、丝线、毛线等替代金线、银线、真丝线等传统材料;侗族锁绣、打籽绣与传统织布工艺结合做成画;时装走秀、潮流服装都可见刺绣的踪影……

越来越多的人带着现代的审美思考,走进刺绣这项传统技艺中,也有越来越多刺绣手艺人担负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为中国刺绣带来时尚和思考,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34

云南楚雄大姚县刺绣作品。樊志勇设计摄影

刺绣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让其走出国门,成功出圈。苗绣传统纹样四印苗登上米兰时装周大放异彩;苏绣艺术家姚建萍的《仕女蹴鞠图》永久陈列在国际奥委会总部奥林匹克博物馆;苏绣艺术精品《猫》《金鱼》等多次作为国家礼品馈赠外国元首……许多中国刺绣正在被世界看见。

36

模特在意大利米兰时装周上展示含有贵州苗绣元素的设计时装。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金马梦妮摄

在浩瀚绵长的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刺绣似藤蔓般吸取每个朝代、每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承载了深厚的情感寄托和文化内涵,作为中华文明传承和延续的见证,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连续性体现在刺绣技艺历经数千年发展,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创新性体现在刺绣艺术家们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从技法、纹样等方面推动刺绣艺术的不断发展;

统一性体现在各民族的刺绣文化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共同体现了中华刺绣艺术的独特魅力;

包容性表现在刺绣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外来文化和艺术形式,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和平性则体现为许多刺绣作品蕴含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美好的社会理想。

随着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同时更多兼具现代感和实用性的刺绣作品不断涌现,中国刺绣的魅力必将在世界舞台上放射更璀璨的光芒。


来源:内蒙古民族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