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工作者风采

2023年通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郑海英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5-21 点击量: 447
字体:[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图1


郑海英,自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畜牧生产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工作,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为通辽市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为政协通辽市第五届、第六届常务委员,获得各级奖项13项,其中: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通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自治区首届科学工作者创新争先铜奖;获内蒙古农学会科教兴农奖、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三层次人选、自治区“创新先锋岗”、第三届通辽市十佳青年科技奖、通辽市“创新先锋岗”、通辽市五一劳动奖章、通辽市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出版著作9部,论文30余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项,制定通辽市农业地方标准11项,自治区地方标准7项。

一、参加科学研究,取得丰硕科技成果 

她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畜牧业知识比较全面,工作以来,作为技术骨干,参加省部级、地市级20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具有重大价值和科学意义的成果。如参加“科尔沁肉牛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研究牛舍设计与环境卫生控制技术、粗饲料加工调制及不同粗饲料组合饲喂技术、肉牛不同阶段饲养技术、疫病防控等技术,基础母牛繁殖成活率达到80%,20月龄出栏育肥牛体重达到590kg以上,牛舍环境卫生达到国家标准,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并将研究成果在通辽市7个主要肉牛生产旗县区示范推广,新增经济效益105846.2万元,覆盖农户7320户。参加“通辽市肉牛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将现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物联网、RFID等)应用传统肉牛生产中,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程的信息化管理及质量安全可追溯,开创了“互联网+肉牛”产业新模式,促进了通辽市肉牛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参加“秸秆利用与肉牛育肥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集成全株青贮玉米加工调制利用、氨化秸秆加工调制与利用、黄贮秸秆加工调制与利用、抗菌肽生物秸秆加工调制与利用、日光型牛舍设计与建筑、牛舍环境卫生控制、育肥牛疫病防制等7项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20%,育肥牛平均日增重达到1.5kg,秸秆加工调制与肉牛育肥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参加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科尔沁肉牛品种培育”项目,主持“科尔沁肉牛屠宰”“科尔沁肉牛产肉性能的研究”2个子课题,为项目提供基础数据,为我市育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品种奠定基础。所带领的肉牛团队荣获“通辽市创新先锋号”荣誉称号。

二、积极撰写资料,普及科学养殖知识                                                                

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撰写资料,积极推广、普及科学技术,对畜牧生产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出版著作9部,其中:主编4部,副主编3部,参编2部。参加编印《养羊流程图》《养猪流程图》《养鹅流程图》《奶牛饲养流程图 》,制作光盘4万余套,实用养殖小册子1万余册。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三、起草地方标准,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

参加畜牧业标准化工作,共起草地方标准18项,其中:通辽市农业地方标准11项(科尔沁肉牛标准3项,肉猪标准4项,肉驴标准4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7项。参加全市的农牧业标准化推广工作,为农牧民讲解“肉牛标准化养殖技术”和“肉猪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农牧民500余人次。通过标准制定及推广,推动通辽市畜牧业标准化进程。

四、推广养殖技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2016年至今,作为三区人才被选派到扎鲁特旗、开鲁县,开展现代畜牧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20余场次,培训农牧民5000余人次,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积极走访肉牛养殖户、养殖企业,为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协调经营中的问题,受到农牧民、养殖户的喜爱。积极参加全市举办的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工作,培训1000余人次,传授科学养殖知识,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牧民养殖技术水平,增加养殖效益,推进全市畜牧业提质增效。

作为一名畜牧科技人员,她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态度严谨,像草原上盛开的无名花朵,把自己的青春和才华献给了通辽畜牧事业,献给了美丽的科尔沁草原。


来源:通辽市科协 学会部  审核:耐日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