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工作者风采

2023年通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刘艳红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5-19 点击量: 458
字体:[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图1


刘艳红,通辽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水利高级工程师,工作认真负责,技术精益求精,承担了很多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项目,并担任了300多项项目负责人,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参与水利部公益性科研项目3项、完成省级科技成果2项。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水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 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项、通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内蒙古勘察设计二等奖 1 项、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工程技术奖 2 项、省级优秀论文奖 2 项、EI 优秀论文奖 3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1项。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创新先锋岗”、通辽市“创新先锋岗”“优秀党员”“新世纪321人才”“通辽市科技创新先进个人”“通辽市人大立法咨询顾问”荣誉。

刘艳红潜心研究通辽市水资源与水文学。针对通辽市的实际情况将通辽市分为南部山区、北部山区和中部平原区。制定了区域洪水计算公式以及通辽市北部山区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图,为水利工作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得出该地区水量情况和洪水情况,推算洪水重现期,为防洪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水利工程设计提供便利条件。

主要科研业绩:

①《通辽市南部山区库伦旗小南京洼地表水大面积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解决节水灌面积为4427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从原来的0.50提高到0.9。工程经济效益指标:节水效益为21元/亩,年节约水费9.3万元。节能效益为30元/亩。省工效益为工日费每亩节约23.64元。管理定额可由25亩/人,增加到200亩/人左右。每个劳动力管理的亩数较常规灌洞提高了7~9倍的管理定额。节肥效益为45元/亩。灌溉增产效益为每亩增产值为594元。滴灌每亩保苗5400~5500株,保苗率达到90%以上,较传统耕作提高500~1000株。灌溉增产效益为173.09万元。节地效益节地百分比为7%,亩均节地面积0.07亩,效益为25.65万元(含入灌溉增产效益中)。本项目通过设计对滴灌系统的合理优化,解决以地表水为水源,山区大面积大田玉米膜下滴灌的问题。在通辽市南部山区30万亩耕地上推广增产效益将达到1.17亿元。

②《半干旱区水文循环与生态安全》科研项目获得大禹科技进步二等奖,对水利部承担的地下水开发与保护、北方地区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等规划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技术支撑作用,为通辽市提供了地下水位控制水深,对当地地下水开发有指导作用,达到了保护草原植被生态安全的目的。根据研究提出控制灌区地下水位,恢复部分被挤占的草原,尤其是退低产量的耕地和荒地,休养生息、恢复草原等生态保护措施,为通辽市2012年实施农牧业工程退耕还林还草500万亩,2018年确定“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生态保护战略部署,积极推行“四个千万亩工程”,修复天然草原400万亩等提供了指导。截至2020年底,工程实施完成天然草原生态修复面积900万亩,由此产生的生态效益显著,间接增加地下水资源储备不少于9亿m3。初步遏制了农牧失衡的趋势,对筑牢我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有着重要的保障意义。

③《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地下水位管控关键技术》:自治区水利厅表示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地下水控制水位确定、进行农牧区地下水差别化管理,将并不断消化利用该项成果, 融合到各项规划、管理等工作中。技术的推广指导“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为通辽市每年节水量达到2600万m3。

④2019年5月,参加《西辽河流域“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技术研究》项目,初步为通辽市争取65亿元投资。专利的使用为桥梁施工单位节约了较大的经济成本。通辽市“十三五”人饮规划总投资12.76亿元,解决了60万人口饮水安全的问题。

⑤参与的大(Ⅱ)型乌力吉木仁枢纽的修建保障了下游180个村庄,92万人口,61 .7万亩农田及319万亩草场的安全,也为红旗水库修建及引乌入通工程引调水奠定了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刘艳红将继续积极发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帮助和鼓励更多的人为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来源:通辽市科协 学会部  审核:王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