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这一重要论述联结理论与实践,为新时代的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指明方向,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行动指南。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广大的民族地区和众多的民族,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考虑的国情。必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强大合力。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正确方向。党的领导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确保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要强化理论武装,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研究,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加强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加强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一个民族对自身的认知,更关乎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要深化历史教育,讲清楚“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等方式,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要加强文化传承,讲清楚“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引导各族群众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仅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还为国家统一、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提供坚实支撑。要加强经济交流合作,可通过优惠政策、资金投入等途径,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帮助民族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深化文化交流,通过举办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立足中华文化深厚资源,全面多元彰显中华文化之美,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民心相通。
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新传播环境带来传播渠道、叙事逻辑、话语体系、交往方式的深度变革,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契机。要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特别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充分利用海内外媒体资源,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当代成就以及未来愿景,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要拓展文化交流平台,坚持 “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通过举办文化节、学术研讨会等活动,积极推动中外学术界、民间团体交流互动,充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向国际社会宣传诠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一堂行走的“铸牢”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