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工作者之家 > 建言献策

大力发展林下种植药材复合经营产业

来源:通辽市林业种苗站 赵玉海 发布日期:2020-10-15 点击量: 1348
字体:[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通辽市林草业发展在全区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林草土地资源丰富,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逐步形成。但是造林后林下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未成林和幼林抚育管理缺乏规范性模式和科学措施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抚育管理粗放,幼树不能正常生长,甚至遭到破坏,直接影响了林草产业化的高质量高效益发展。造林后若不间作,林地经营户对林地管护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并增加抚育管理成本;造林后如果间作,抚育管理措施、间作物选择、有效保护幼树等难以掌控。因此,造林后间作与否、怎么间作、间作什么、抚育管理配套措施等问题亟待解决,造林后林下土地如何开发利用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值得深思和探讨。

  中蒙药材资源是中蒙医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生命科学的兴起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中蒙药材资源为原料的药物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全世界药物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临床结合中医药治疗方案取得良好疗效,中医药产品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结合我市退耕还林、科尔沁沙地治理等林业政策,实施林下种植药材对夯实中蒙药产业发展根基,加快绿色中蒙药材种植发展步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振兴农村经济具有深远影响。针对我市林下间作的现状和中草药材产业潜在的发展优势,建议大力发展林下种植药材复合经营产业。

  一、发展林下种植药材产业的可行性

  (一)地理环境独特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松辽平原西侧,北部为大兴安岭南麓余脉的石质山地丘陵,南部为辽西山地边缘的浅山、黄土丘陵区,中部为西辽河流域沙质冲积平原,在西辽河流域冲积平原与山地、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分布着起伏不平的沙丘和沙地。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水文资源适合上百种中草药材的生长,是内蒙古自治区药材种类最丰富的地区,被专家和业内人士称之为中草药和蒙药生产黄金地带,素有“蒙药之都”之美誉。

  (二)自然条件适宜

  通辽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年均降水量350~4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0-6℃,年平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10℃的积温为3000-3200℃,无霜期140-160天,适宜中蒙药材生长。

  (三)林地资源充足

  通辽市林地面积234.7万公顷,其中:适宜林下种植中草药材的人工幼林地11.3万公顷、未成林地5.3万公顷、无立木林地25.3万公顷、宜林地52.8万公顷,充足的林地资源为林下种植药材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和宝贵的物质基础。

  (四)林药相得益彰

  我市天然分布的优质中蒙药用植物有黄芪、乌拉尔甘草、防风、黄芩、苦参、苍术、土木香、兴安白芷等500多种,人工种植中草药材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据统计,2009年全市人工种植中草药材面积0.218万公顷,2018年全市种植面积1.867万公顷,2019年全市种植面积达到2.667万公顷。通过生产实践看,人工种植中草药材的经济效益比较可观,一般年均公顷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上,高于种植玉米等其他粮食作物。2013年科左后旗金宝屯镇铁建村瑞达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金宝屯镇引进栽培大果榛子200公顷,逐年在行间种植的苦参、黄芪和防风等中草药材初见成效,榛子长势旺盛已结实产果,药材果实和根部产量可观。2017年在我市实施并通过验收的“科尔沁沙地珍稀乡土树种造林技术推广示范项目”35公顷,用元宝枫、桃叶卫茅、蒙桑、白蜡、刺榆等科尔沁沙地乡土树种造林,并在林下种植苦参、荞麦等矮杆作物,效果良好。2018年科左后旗常胜镇丰林平欧大果榛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努古斯台镇樟子松幼林地间种了苦参130公顷,林茂药丰,药材成苗率高,长势好,对药材的浇水、施肥、除草等措施促进了树木的成活和生长,间作林地的樟子松保存率高,长势强,林相好。

  (五)交通便利发达

  通辽地处内蒙古东部,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东北地区西部最大的交通枢纽城市,被自治区政府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与吉林、辽宁接壤,交通便利,多条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贯穿境内,国道和省道纵横贯通,组成三纵四横的公路交通网络,便利的交通为林业和中草药材产业经营发展及销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借鉴国内外发展林下经济的先进经验和我市土壤、气候、林业用地现状、中蒙药材种植情况及中蒙草药市场加工销售等实际情况,在我市大力发展林下种植药材复合经营产业是可行的。通过林下种植药材能够以耕代抚,提升造林两率和质量水平,促进林药共生,实现林草产业效益最大化和林草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林下种植药材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林下种植药材产业优势的认识,林下种植药材既可以合理利用土地,提高造林质量,降低林地抚育成本,又增加了间作收入,是新时期农牧民增收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实现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和振兴经济的重要途径。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遵循全市造林发展和中草药材发展中长期规划,立足各旗县市区土壤、气候及林地资源条件实际,根据中蒙药材天然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做好造林与药材种植的有机结合,选择适宜种植品种,以市场为导向,适度控制种植规模,实现林草共生,绿色生态。

  (三)政府扶持,加大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用于中药材开发扶持专项基金,市本级和旗县财政也要拿出一定资金扶持林下种植中草药材生产。着力培育中草药材交易市场,搭建农户种植与企业购料的对接平台,加快交易市场的建设步伐,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民间参与、外商引进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四)专业经营,规范生产

  积极尝试推行种植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逐步建立“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有效解决林地资源优化组合和林下种植药材集约化管理问题,实现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龙头带动作用,科学种植,树立典型示范,实行订单生产,促进产供销有机衔接,使林下种植中草药材生产成为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种植产业,打造科尔沁“绿色、天然、无公害”药材品牌。

  (五)加强监管,林药双收

  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开辟农牧民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坚持林木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做到开发与保护良性循环,以林促药,以药养林,林药双收,不得破坏现有森林资源。一是制定林下种植实施细则,完善种植制度,签订林下种植药材协议,收取适当的种植保证金,确保树木正常生长。二是适地适树,宜采用生态功能稳定的科尔沁沙地优良乡土树种元宝枫、蒙桑、桃叶卫矛、剌榆、家榆和白蜡等营造混交林,在保证合理密度的前提下适当加大行距以便在行间种植中草药材,通过对药材抚育和合理采收,达到对林地疏松土壤、除草、灌溉和施肥等抚育目的。三是选择一年种植可多年受益的中草药材或当年种植多年后才能收获的中草药材。四是不断的改进和创新采挖药材技术,防止损伤树木,保护好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

  (六)搞好培训,提高技术

  一是建立林下种植药材的标准示范基地,引领示范全市的生产,促进种植技术的交流和创新。二是采用走出去或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引进先进的林下种植药材技术。三是通过种植现场基地观摩学习、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抓好林下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